許多人看到痧,都會覺得很可怕(如上圖),會刻板的認為,為什麼要特地去刮痧,把自己刮成這樣?!

但在MGA筋鑑康刮痧的系統中,痧不是被刻意刮出來的,而是透過刮,讓原本已經存在的痧「浮現」,刮後再透過MGA對於痧的系統性「鑑定」,從痧的顏色、痧種、痧圖等呈現,回朔痧形成的大致時間點與潛在的環境風險,並與個案確認種可能的形成原因,從外在環境著手,以確保刮完之後能有效減少未來痧(傷害)的形成。

痧對於MGA來說,是串起身體、生活習慣與環境之間的重要連結,如同「身體的傷,痧會知道」,人或許會容易遺忘,但痧會幫你記得。

針對痧的形成,現今中西醫的說明為:

 

西醫

痧是毛細微血管破裂,與一般撞到瘀青類似。

我想上述言論是許多民眾在詢問西醫醫師時所得到的常見回答,而也因為許多醫師認為痧跟瘀青類似,因此只要看到民眾有許多看起來很嚴重的痧,就會直覺的反對民眾去進行刮痧等容易有痧出現的傳統民俗手法。

但針對此一說法,其實有許多未能盡其解釋的地方,好比如下圖,在同樣的力道刮拭下,為什麼有些地方會有微血管破裂(出痧),而有些地方卻沒有呢?另外,為什麼有些地方顏色很深,而有些地方顏色卻很淺呢?最後,為什麼有些地方刮起來是有形狀的(顆粒感),而有些卻沒有呢?

如果只是單純的微血管破裂,那又為什麼會造成上述的三種不同情況呢?

MGA認為這些出痧的反應都不是單純以「毛細微血管破裂」就能一言以蔽之的,而用撞擊後所造成的瘀青來類比、解釋痧的形成,更是對刮痧這項華人文化智慧來說,是不公平的。

 

中醫

氣滯血瘀謂之痧。

「痧」為一種瘀結,是機體內在不平衡的狀態,朱丹溪說「百病皆起於瘀」,瘀者塞也,塞者不通,不通則痛。-吳, 刮痧拔罐健康法 2010。

針對中醫的說法,中醫認為痧是一種氣滯血瘀,然而何謂氣滯血瘀則是較難讓人客觀明瞭的,而這部分雖針灸、穴道與經絡等中醫學問有越來越多研究可以加以佐證,但針對上述解釋痧的部分,還是會容易讓人似懂非懂,而有待更多中醫學者加以研究證明。

針對西醫與中醫對痧的解說,對MGA來說都較難完整的直接回答痧到底是什麼又或是怎麼形成的,然而,若身體的傷,痧會知道,再者我們又能透過痧去回推傷的潛在可能,或許我們可以藉由較被研究證實的傷後軟組織修復過程來間接推敲痧可能的形成機制。

 

軟組織修復三大階段

一般來說,當軟組織(如皮膚、筋膜及肌肉等…)受到外力刺激而造成損害時,好比是被撞到所導致的破皮流血又或是運動時不慎造成的拉傷等,此時我們的自體免疫修復機制將會開啟三大階段的修復過程。

第一階段:發炎期Inflammation stage

此時如果有外傷則會有血小板等凝血因子出現,作為凝血之用,或是有白血球等細胞前來殺菌並開始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組織增生期Proliferation stage

此階段將會促進纖維增生(包含: Inflammatory cells, fibroblasts, and neovasculature in a matrix of fibronectin, collagen, glycosaminoglycans, and proteoglycans),形成肉芽組織用來填補傷口,進行上皮化(Epithelialization)。

為了能運送更多的修復因子到傷口周圍,此時將會產生血管新生(Angiogenesis)的作用,讓傷口附近有更多的血流提供養分,而正常來說一般新生的血管在傷害修復完之後,透過細胞凋亡作用(apoptosis)就會自行退場,但,如果是慢性發炎呢?是否代表傷害周圍仍有許多血管新生所形成的毛細微血管,但同時由於人們無法讓組織好好修復(工作、姿勢、生活作息等),因此導致即使血管新生了,仍沒有足夠的血流得以修復,而新生的血管更找不到退場機制。

此時,會不會西醫所說的「毛細微血管破裂」,指的其實是新生的血管呢?再者,真的是破裂嗎?還是是因為刮痧的機械外力造成組織滲透壓的改變,進而導致紅血球的釋出呢?(痧為紅血球之顯現,這部分已於Chen學者等人在2016年的實驗中發現)

下圖出自Chen, 2016,圖為刮痧後之組織切片,紅色部分為紅血球細胞。

 

第三階段:組織重塑期(Remodeling stage)

有了足夠的養分之後,接下來就是蓋房子的階段,此時會形成所謂的傷疤組織,讓雜亂無章的材料變成有排列的。

常見的、大家比較能了解的現象就好比是有些在表皮的會形成像結痂一樣(但其實黑黑的結痂比較不好,白白的肉芽組織比較好),而形成的結痂組織,會不會就是刮痧時刮到的顆粒感突起物呢?

下圖為組織增生期及重塑期之變化示意圖

 

總結

針對西醫與中醫對於痧的解釋,MGA認為並不完整,兩者皆無法有效解釋為什麼刮完之後有些地方有痧;有些則沒有痧、為什麼痧的顏色有深有淺,以及為什麼痧會有形狀有無的差異?

根據實際操作經驗與目前的現有研究,MGA認為痧是傷害的表徵,痧的形成與組織修復的三階段有關,痧為紅血球的呈現,而紅血球的釋出與組織修復第二階段的血管新生作用有關,至於痧是否為新生血管被刮破裂所造成的紅血球釋出,我們認為仍有待商榷,MGA更傾向認為是因為刮的機械作用力所造成滲透壓改變而導致紅血球的釋出,但這部分仍需要更多研究去探討。

痧的形狀有無,我們則認為與重塑期的傷疤組織有關,但在此也要特別提醒,MGA系統非常講究刮痧器具、介質、刮痧方法、姿勢擺位及痧的後續照護,如果想了解更多刮痧的生活運用及科學實證,建議直接課堂上見喔!

參考資料

Chen T, Liu N, Liu J, Zhang X, Huang Z, Zang Y, Chen J, Dong L, Zhang J, Ding Z. Gua Sha, a press-stroke treatment of the skin, boosts the immune response to intradermal vaccination. PeerJ. 2016 Sep 14;4:e2451. doi: 10.7717/peerj.2451. eCollection 2016.

Tim Watson 2016. Soft Tissue Repair and Healing Review. http://www.electrotherapy.org/modality/soft-tissue-repair-and-healing-review

吳, 刮痧拔罐健康法 2010

閱讀MGA痧種